什麼是「資訊聲音化」

「資訊聲音化」是「生成式音樂(generative music)」的一種實踐方式。 上一篇文章(生成式音樂案例介紹)和大家分享了兩位近代作曲家們應用生成機制來創作的案例,接著將和大家談談什麼是資訊聲音化(Sonification)

在生活周遭,存在著各種現象與事件,經由觀察與記錄,所有狀態的資訊與變動,都將變成一連串的數據。 而「資訊聲音化」,顧名思義,即是將資訊以聲音再現的動作。技術上,主要是將資訊與聲音參數做配對,藉以製造聲響。一般來說,需要符合「再現性(Reproducibility) 」和「可理解性(Intelligibility)」兩種特性。在此前提下,系統需要將資訊轉換為數字、數字再轉換為聲音;如何去設計對應(mapping)的機制就成為主要議題。

聽似抽象,但生活中不乏簡單例子。例如風鈴,就是一種因空氣受力流動而觸發的音樂介面,由風來驅動一個被設計過的系統,有著預先安排好的音色(風鈴材質)跟音高排列,是帶有規則的隨機生成。 「風弦琴(Aeolian Harp)」是種帶有詩意的聲音裝置。18世紀的人們會把風弦琴擺在戶外做為裝飾,當風吹過琴弦便會使其振動發聲,近代則有金屬或其他材質的版本,常作為戶外裝置藝術。

AeolianHarp(近代金屬裝置)

資訊聲音化並不單指音樂創作上的應用。例如-蓋革計數器(Geiger counter),是一種用於探測電離輻射的粒子探測器。只要計數器一偵測到輻射物,就會發出喀答聲,讓使用者能透過聽覺來接收訊息,進而理解周遭環境的狀態以提高警覺。這就是「資訊聲音化」的應用。

蓋革計數器(Geiger counter)

資訊聲音化有許多優點,像是能處理時間性的數據,例如海洋科學及天文學等;以悅耳的聲音再現抽象數據,能更有效地與大眾溝通,使複雜的資訊被聽覺即時感知。伍斯特大學教授約翰·紐霍夫(John Neuhoff)曾指出「一個人很難通過視覺來處理太龐大的數據,但我們更擅長以聽覺接受資訊。」實驗結果也證實,就連未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聽眾,也能有效分辨數據間的差異。

延伸閱讀:生成式音樂案例介紹萬物皆可入聲(一)日全蝕居然可以變成一首歌??萬物皆可入聲(二)Trope app by Brian Eno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相關文章

《潮濕的共鳴》紀柏豪個展

《潮濕的共鳴》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,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,走訪河畔、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,尋訪水的痕跡。汐止舊名「水返腳(Tsui-Tng-Ka)」,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。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,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—河流、雨水、濕氣—進行控制,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。

閱讀全文 »

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
2023 展覽回顧

在2023年,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,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、自然、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。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,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,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,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,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,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,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,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。

閱讀全文 »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