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景地圖:耳朵的城市環遊──世界篇(四)Cities&Memory城市與記憶的聲響

如果你以為音景地圖只有先前介紹過的Radio Aporee鄉音苑Nature Sound Map ,那就太掃興了!本篇將以「城市與記憶」為題,探索聲音與聆聽主體的想像互動,大飽耳福完成這趟世界音景之旅。

在閱讀本文以前,若你還不清楚什麼是音景,歡迎點取連結先閱讀這篇「音景地圖:導言篇」喔!導言篇說明了音景的概念與音景計畫的興起、發展。

Cities & Memory 聲聲不絕,城市記憶與新的空間想像

聲音讓你想起/想到什麼?


(Cities & Memory的創辦人Stuart Fowkes,圖片來源網址

Cities & Memory的特色是將音景的錄音分為「城市」與「記憶」。進入首頁,地圖上每個地點的音頻都包含了「原始錄音」以及「重製」的兩種版本;「城市」即原始版,「記憶」則為Remixed想像版。聲景勾起了人們對環境的記憶,但是記憶也是一種想像;嚴格來說,回憶是我們存在腦海的影像、聲音,由當下及日後「加工」所共構而成。

Cities & Memory的”reimaged sound”是聽者對音景重新想像的聲音、新的詮釋,透過各種對原始樣本處理、剪輯與重編等,釋出個人感受,此方式也傳遞了記憶的主觀性甚至私密性。以原始版本再製的混音聲景,不僅具有記錄、展示的效果,更讓聽者再次運用生成新作。筆者認為這非常近似羅蘭·巴特(Roland Barthes,1915-1980)作者已死(The death of the author)的概念,將音景視為藝術作品,那麼鑑賞的詮釋權便交給每一位聆聽者的意識,符合讀者審美、個人解讀的意涵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vClgRdTW00

 

Cities & Memory的創始人為Stuart Fowkes,是英國牛津大學的聲音藝術家、實地錄音師,他於2014年發起城市與記憶的計畫。Cities & Memory一樣是一個全球協作、無截止期限的音景項目,目前已涵蓋80個國家共2000多個音檔,由500多位錄音者提供(名單皆載於About > Contributors頁面)。每年都會進行數次全球性的合作,內容往往具有主題性,像是《Protest and Politics》、《Sound Photography》 、《Hamburg Sounds》等類似於專輯的專案,音景的主題版圖仍不斷擴大。


每年持續進行的sound projects。

About的頁面中可以閱讀上傳規定、常見Q&A。Cities & Memory對於錄音素材的露出門檻相當友善。首先,其重視聲音於空間中的多元性和完整性,在這個平台上容許同一個地點含有多項音頻,因此若你發現在Sound Map上已經有你欲提供的音景聲採地區,Cities & Memory依然樂於接受;另外,平台亦沒有硬性規定兩種(原始/再製)音頻都提供,可以只提交原始的錄音檔,而「想像版本」則會由聲音藝術師處理後正式上線於地圖,上架過程較久。

「雲端運算」也有聲音?聽起來如何?

瞭解這個計畫後,我們就來「實地走訪」地圖上的城市吧!城市的聲音記錄不分室內、室外,上圖為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數據中心的原始、想像版音景。你對科學的想像是什麼?冷靜、精密與理性的性質在想像版中也多了更靈活的聽覺感受。

作曲家Matt Parker對這個計畫有相當深入、富哲理的構思,他思考著人們的手機可能只是靜悄悄地放在口袋中,然而在這個雲端運算的網絡中,有像伯明罕城市大學的數據中心的硬碟、風扇所發出的聲響,正管理著人們的數位身分。

現在就潛入數據中心吧!

除了環境的無生命聲響,在Cities & Memory中你還可以聽見寺廟誦經的聲音、不同種族唱著在地民謠的歌聲,像是我們可以聽見一群婦人們在東非大裂谷區的圖爾卡納湖(Lake Turkana)經過Remix的歌聲。

Cities & Memory上的音頻長度從數秒至20分鐘(規定上限),作者Vlad Suppish將烏克蘭基輔地區(Ukraine Kiev)的一小段20秒鑽孔聲響化為新的變奏曲〈Perforator Pop!〉,聲音色彩突出,如同遊戲配樂。

先來聽聽原始的鑽孔聲:

再來聽聽俏皮輕快的〈Perforator Pop!〉:


示威、遊行等也是Cities & Memory上常見的主題。我們回到台灣,這是台北市2011年包圍警局的抗議活動。

01:16:「警察退後」、「出來」的喊聲於〈An omnipresent〉中不斷出現,鏗鏘有力的人聲、標語從現場解放。人民激情、民主的聲音透過想像版的詮釋將理念重新包裝。

影像可以做成紀錄片,而聲音同樣也能做到不同面向的歷史撰寫。

聲音形塑記憶,記憶開啟想像

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這項計畫思考聲音多元的可能性:聲音是想像的媒介。記憶版本的音頻與其說是變形,倒不如認知為從被動到主動的聆聽過程,是對環境更直接、流露情感的連結,讓聲音富有個人意義。Cities & Memory令我們再次思索了聲音對於自身的關聯、記錄與想像的相輔相成。在這裡每一個聲景都有新的想像,屬於你的那一個版本才是獨一無二的。

是否對音景更有興趣了呢?帶著一雙耳朵遊歷世界後,接下來請繼續鎖定融聲創意部落格及粉專,還有更多有趣、包含台灣地區的音景介紹喔!下一回的旅程,我們將帶大家回到家鄉,好好聽見台灣,體驗「Country Soundscape, take you home」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相關文章

《潮濕的共鳴》紀柏豪個展

《潮濕的共鳴》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,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,走訪河畔、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,尋訪水的痕跡。汐止舊名「水返腳(Tsui-Tng-Ka)」,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。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,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—河流、雨水、濕氣—進行控制,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。

閱讀全文 »

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
2023 展覽回顧

在2023年,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,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、自然、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。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,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,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,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,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,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,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,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。

閱讀全文 »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