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The Aeolian Harp, steel sculpture by Doug Hollis
資料聲音化(data sonification),顧名思義即是將資訊與其對應的聲音做配對並發聲。一般來說,在符合再現性(Reproducibility) 和可讀性的技術前提下,系統需要將現象記錄下來、量化為數字、數字再轉換為聲音,並設計合適的對應(mapping)機制。過往我們介紹的資訊聲音化往往是將資訊透過電腦運算轉化;其實日常生活中,就有資料聲音化的實例,例如風鈴。而也是這次我們要介紹的也是利用物理特性,就能將自然現象轉化為聲音的樂器!
風弦琴(Aeolian harp)是一種隨風演奏的樂器。以古希臘風神 Aeolus 命名,傳統的 Aeolian 豎琴本質上是一個木箱,包括一個音板,琴弦在兩座琴橋上縱向伸展。它通常放置在稍微打開的窗戶中,風可以吹過琴弦,以產生聲音。琴弦可以由不同的材料(或厚度)製成,產生的泛音根據琴弦的粗細和風的速度而變化。
▲British Aeolian Harp from 1812-1823 (圖源:http://www.augustastrip.com/2018/06/02/augustas-aeolian-harp/)
Aeolian 豎琴 – 在古代世界已經廣為人知 – 由 Athanasius Kircher(1602-1680 年)在他的《Musurgia Universalis》(1650 年)和 Phonurgia Nova(1673 年)一書中首次描述。在浪漫主義時代,它作為一種家用樂器變得流行起來,風神豎琴今天仍然是手工製作的。有些現在以巨大的金屬聲音雕塑的形式製作,位於建築物的屋頂和多風的山頂上。
聲音的質量取決於許多因素,包括長度、規格和琴弦類型、風的特性以及共鳴體的材料。聲音沒有像風鈴那樣的敲擊聲;而是隨著風的節奏播放諧波頻率的漸強和漸弱。由於風弦琴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演奏,它們產生的聲音是偶然音樂(Aleatoric Music)的一個例子。
除了材料不同外,風弦琴還有許多不同的形狀。有些類似於豎琴,古箏,七弦琴…..等,而現代的也有將風弦琴做成大型藝術裝置作品。所有 Aeolian 豎琴之間的統一特徵,無論外觀如何,都是它們的聲音來源、琴弦以及它們由風演奏的事實。這將風神豎琴與其他隨風演奏的樂器(如風鈴)區分開來。
▲The Aeolian Harp, steel sculpture by Doug Hollis
(延伸閱讀:【創意科技】什麼是「資料聲音化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