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讓音樂作品以NFT的形式拾回靈光——以Oursong為例
近期隨著NFT(Non-Fungible Token,非同質化代幣)的出現,帶動內容創作一種全新的價值樣態歸來,似乎幫助了作品應有價的正義。藉由發行限定數量的音樂NFT,並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產生專屬的帳本資訊,作品的真實與稀珍由此而生,粉絲與投資型藏家可投入金錢收藏或讓NFT持續在市場裡流動。
近期隨著NFT(Non-Fungible Token,非同質化代幣)的出現,帶動內容創作一種全新的價值樣態歸來,似乎幫助了作品應有價的正義。藉由發行限定數量的音樂NFT,並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產生專屬的帳本資訊,作品的真實與稀珍由此而生,粉絲與投資型藏家可投入金錢收藏或讓NFT持續在市場裡流動。
之前曾經和大家介紹過法國作曲家 Éliane Radigue(傳送門:從飛機聲找到聆聽音樂的方式——Éliane Radigue),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看幾個有意思的作品吧!
RIXC是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的一個新媒體文化藝術機構,發起許多關於藝術、科學與新興科技結合的專案,不僅深耕於歐洲地區,也積極與國際對話。它並非單打獨鬥,而是與當地的各個組織共生成有機的網絡,共同凝視著目標方向。
改造城市是我們的權利,以墨西哥克雷塔羅市為起點,我們將以組織、空間、計畫面向介紹他們與他們城市間的關係。
電子聲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,不只有男性參與更有女性藝術家研發創造。電子音樂在當時處在於邊緣,遊走在可接受和技術可能性之間。同時電子聲音代表著現代,新的樂器(例如:合成器、採樣器)改變了音樂家的音色並影響了他們作曲與演奏的方式。
「航海家金唱片」裡的《Music of the Spheres》一曲,是Laurie Spiegel 以克卜勒的著作《世界的和諧》中所提及的「行星音樂」的物理數據,由合成器與電腦轉化而成的樂曲。Laurie Spiegel 是近代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,除了樂曲上太空以外,她無比斜槓又充滿駭客精神的音樂人生更是傳奇。
Pauline Oliveros(1932 -2016),作為一個在動盪的戰後將聲音作為內在探索,並積極參與在社會與政治議題中的先驅者,手風琴、電子音樂、即興與冥想,在他的音樂世界裡可以彼此互通交融—以深沉的聆聽回應與流動著前進。
你有過腦袋裡有聲音的經驗嗎?如果有,你有好奇過那個聲音是從哪裡來的嗎?為什麼它會一直說個不停?為什麼我可以聽得到它?當你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,你有沒有想過,有音樂居然是設計來讓人聽到從自己腦袋發出的聲音,甚至有作曲家專門在研究這個!
Daphne Oram 於 1959 年離開 BBC,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(Oramics Studios for Electronic Composition) 除了從事電視、廣告、電影和戲劇領域的商業工作,投入製作自己的錄音和表演音樂,並繼續她對聲音技術研究。
平和、靜止、緩慢,有時甚至會覺得一段5分鐘的樂曲,前後聽起來並沒有什麼變化,和許多電子音樂作品相比起來截然不同,這可能是你聽法國作曲家Éliane Radigue的作品常會有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