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動科技巨石陣《Tactus》

《Tactus》融合了古代巨石與現代科技的意象,透過Max/MSP互動式的設計,使觀眾可以透過簡單的手勢,觸發一共六座巨石陣內的聲音景象 ,感受寄宿在巨石中的古老歐洲樂音。該作索涵蓋的各項特徵,使得互動科技與跨藝種結合、歷史文化之探討與教育、展覽的新型態成為可能。

閱讀全文 »

社會參與的音樂(二) 臺灣

在臺灣也有許多社會參與的主題,創作者將邀請觀眾一起協作。如林其蔚將自身作品視為一個社會空間的測量;或如王虹凱、蘇育賢之作品,賦予民間或勞動階層自己的觀點,作為一個紀錄與計畫啟動者,讓他們表現自我生命經驗。此篇文章將簡介上述三位藝術家的作品,分享他們如何藉由不同的形式,使參與者也能夠成為演出者與創作者。

閱讀全文 »

音景地圖:耳朵的城市環遊──世界篇(一)Radio Aporee

世界性的音景地圖雖然在區域上大多皆是放眼整個地表、著名的重要城市,但在音景的蒐集模式、音景的性質上也各有所不同。在早期莫瑞・薛佛(R. Murray Schafer,1933-)所帶領的WSP(World Soundscape Project)後,近年來致力於世界性的城市音景計畫有Radio Aporee、鄉音苑和Natural Soundmap,及國際性的重點城市項目……。

閱讀全文 »

社會參與的音樂(一) 號召群體

有一群創作者,為了使觀眾從被動轉為更主動式的聆聽,或使觀眾也成作品參與的一部分,因而啟動了不同類型的創作模式,來組織觀眾參與合作或介入。本系列將介紹許多與社會合作、團體共同創作發展有關的作曲家,他們延展了聲音與音樂在意義上的探討,使音樂創作與社會有所關聯,並能在社群間互相影響的發展關係。

閱讀全文 »

音景地圖:耳朵的城市環遊──導言篇

你知道「景觀」除了可以「映入眼簾」,還可以用「聽」的嗎?

在音景(Soundscape)的概念漸漸受到重視後,關於音景的紀錄者和錄製方式也從專業走向公眾,獨立製作傾於協作開放。我們每日遊走在自然與文明共構的景觀裡,高樓、交通運輸、商家與人群和公園,視覺已然建構了一幅鮮明的城市圖像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